如何评价锐龙(Ryzen)4800U加速处理器(APU)爆锤英特尔全家移动中央处理器?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锐龙4800h 4800u 区别 如何评价锐龙(Ryzen)4800U加速处理器(APU)爆锤英特尔全家移动中央处理器?

如何评价锐龙(Ryzen)4800U加速处理器(APU)爆锤英特尔全家移动中央处理器?

2023-12-12 20:30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现在泄露出来的跑分有个比较大的信息缺失——没说明功耗,而且对比的i9-9880H和i7-10710U也没有说明功耗。

这就带来一个问题,对比的成绩是否做到了合理的控制变量不得而知。

在之前这个回答里,棉花已经具体分析了功耗墙设定对CPU的影响,而且这个影响并不能忽略,比如同样的i7-10710U,35W的性能比15W高了将近一倍。

AMD也有类似的可调TDP机制,而发布前泄露的跑分基本都来自各厂商的工程机,这些工程机的功耗墙配置一般与量产机不同。而如果是上游厂商自己做的定制机,一般都会把功耗墙提的很高甚至直接移除,来达到更高性能。

【记得2015年初Intel Core M刚发布的时候Intel亮了一台工程机,R11.5跑分可以达到2.4pts,持平4代15W低压的水平,很多媒体都争相报道吹捧。然而实际上那台机器带了风扇,跑分时的功耗也在十几瓦,远大于初代Core M标称的4.5W TDP。】

有三代桌面锐龙的的朋友们可以尝试在Ryzen Master或者主板BIOS的PBO里打开“节能模式”(或者叫ECO模式),来模拟移动端的4000系锐龙处理器规格,再去用主流的测试软件做一些跑分,这样跑出来的成绩我认为比目前偷跑的这么一堆信息更加靠谱。

(65W TDP的打开之后似乎是锁到45W,95W TDP的打开后似乎是锁到65W)

跑分的时候,可以通过AMD μProf软件来观察CPU的功耗

棉花之前在预测8代标压、9代标压两代性能的时候就使用了类似的方法,用同代同架构处理器调整规格来模拟,预测结果都有不错的准确性:

再说说我个人对IA两家笔记本CPU的一点看法:

AMD近两年在笔记本端的发力给笔记本市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,2018年的荣耀Magicbook把达到主流性能水平的入门轻薄本价格压到了4000以下,2019年红米笔记本促销又把这个价格压进了3000大关。

而2013-2017年,3000价位能买到的电脑基本都是非常低端的机器,有个低压i3就不错了,更多的是配备低压奔腾甚至低压赛扬的割韭菜机型。

可以说,低压锐龙的出现给低端笔记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。尽管一些低压i3-8145U的机器也随后杀到了近似的价位,然而双核的规格还是让低压i3在R5面前黯然失色。

可在中端以上的市场,移动锐龙的表现就惨淡了不少,R7标压打不过i5标压,几台搭载标压锐龙的游戏本(华硕飞行堡垒7、宏碁暗影骑士4、ROG冰锐)产品力不足,价格也没有优势,还有核显与英伟达独显“打架”导致独显性能发挥变差的问题。

这一次4000系的锐龙会把影响力进一步扩散到中端笔记本领域,R5 4600H和R7 4800H的核心规格都分别超过了九代标压i5和标压i7,在保证45W左右的散热下实现性能超越不是什么问题(不讨论目前利用率极低的AVX512),并且还拥有一定成本上的优势。或许几个月之后,市面上就会出现搭载六核心R5标压、1660Super(接替1660Ti)显卡、一线品牌、价格在7000以内的游戏本了。

轻薄本上六核、八核的引入也会带来一波性能提升,不过轻薄本的性能预期大家不要太高,对于大多数功耗墙设置在20W左右的轻薄本,4800U的性能表现可能并不会超过六核的Intel标压。

Zen2上笔记本,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:低负载下的功耗,以及驱动的适配及更新

目前Intel的低压处理器已经可以做到待机时低于1W的CPU总功耗,而3500U等Zen+低压却还有两三瓦,并因此带来续航方面的差距。对于轻薄本,优化CPU和显卡的调度策略来降低功耗提升续航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。

此外,许多锐龙低压的笔记本驱动更新慢,主要表现为AMD公版驱动打不上、而厂商又各种拖延,有的机型甚至一年都没有新版驱动发布,这种现象在英特尔、英伟达上基本不会出现。希望厂商和AMD能进一步重视这个问题。

而现有的Intel处理器,14nm制程的Skylake经过三轮优化(KabyLake——CoffeeLake——CometLake),已经基本到达架构潜力的极限。

全新的Sunny Cove倒是提升了IPC,也带来了内置雷电3控制器、Gen11核显等一系列全新的特性,然而目前IceLake最高只有四核心,频率也上不去,下一代TigerLake最高依然只有四核心。如何把核心数和频率提上去让10nm制程进入高性能处理器序列,是Intel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